鲁君,杨文选: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0-12-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P44这一论述为培育和引导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觉意识、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革命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利用好革命文化资源、发扬好革命文化传统、传承好革命文化基因,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强化对高校学生的政治引领,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有益于优化立德树人的教学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助于拓展“校园文化生态圈”新模式,建设具有高品质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

一、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在高校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多元教育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冲突、历史虚无主义等文化思潮的负面影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认识理解不深刻、研究挖掘不透彻、教育教学不高效的困境。

1.对革命文化的认识理解不深刻。多元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碰撞、交融催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不良文化思潮不断蔓延,一定程度上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了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是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羁绊。一方面,“泛娱乐化”的话语表达背后是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认知受限受“泛娱乐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革命文化认识肤浅、理解庸俗、解读片面,是非观念薄弱,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例如,面对抖音、微博、微信平台推送的质疑黄继光、贬损邱少云、侮辱董存瑞、恶搞叶挺作品《囚歌》、造谣丑化刘胡兰和“狼牙山五壮士”等英烈事迹和精神的言论,却被有些大学生当作笑话四处传播。这些把否定历史当时髦,以解构崇高为能事,将革命先烈、民族英雄污名化的背后是缺乏深入学习领会革命文化的精神动力,缺少对革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另一方面,以就业升学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广泛存在,弱化了对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培养,尤其是缺乏利用革命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上感到困惑和迷

2.对革命文化的资源挖掘不透彻。革命文化内在的严肃厚重感与青年学生追求的时尚新鲜感浸润效果不佳,是制约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困境。首先,部分高校对革命文化的学习不够、认识不清、了解不全、把握不深、定位不准,主要体现在“重阐释说明,轻基础研究;重局部探讨,轻整体把握;重时代价值,轻实践凝练的倾向,极易引发学生对革命文化出现浅显化、片段化和陈旧化理解”[2]P38-41。其次,部分教师对革命文化的掌握片段化、固定化、陈旧化。从历史纵向线索出发,革命文化可溯源至中国共产党的初创,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革命史据今已有百年;从革命实践横向比较分析,在民主革命、民族救亡、人民解放、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共同致富中不断切换革命主题,在拯救中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的方案中艰难奋斗,革命文化包含的史实庞杂、内容纷繁。部分教师围绕革命文化史实挖掘不透彻、理解判断不准确,对史料和教材融合不充分、创意缺位,无法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减弱了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再次,成长于网络时代和“两微一端”时代的大学生,生存规则和行为习惯被现代“微”文化与碎片化内容切分,受限于微型、微小、微量的微博和微信平台,难以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低廉的参与成本、平民化的风格,使很多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敷衍应付,对文化的累积和传承构成极大的挑战。

3.对革命文化的教育教学实效不高缺乏面向教育新范式的高效课堂教学,导致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教育客体的主动性、教育形式的创新性不足,是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困境。一方面,教学内容空乏,教学设计不足。部分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是学生们自小熟知的典型革命案例,缺少革命史实的系统深入考证和充分挖掘创新,学生一看标题就懂、一搜网络就知、不用思考就会,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还有的教师上课不带教材,横跨整个近代中国革命史,教师天马行空地教,学生无所依从地学,学生只是观看教师个人在表演,没有教学组织、教学设计,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课堂往往变成了教师的“一人堂”。另一方面,教学止于教材,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革命文化的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讲授,而是以革命背景、革命过程、革命意义为基础的政治教育,在教学中完全宣讲教材内容,或将教材文字内容搬到PPT课件上照着宣读,学生很难走入教材。例如,“八七”会议、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等许多具有伟大意义的重大革命事件,教师如果只讲事件的来历、经过、历史意义,而不引申革命传统、革命思想、斗争战略等内容,就难以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再一方面,教学方法、手段滞后于学生的需求,影响了学习积极性。严肃、刻板的革命文化说教教学与“90后”“00后”这个全新的教育群体已经不适应,传统的教育文化形态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掣肘”,表现载体的单调性与学生期盼的生动形象、真切易懂、可听、可视、可感的智慧课堂丰富性相矛盾。在一些高校,与课程相关的硬件、平台、软件配备缓慢,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保障不足,部分教师由于“怕”“烦”“懒”的自身问题,抵制懈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这些问题阻碍了现代性境遇下革命文化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发挥。

二、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进入新时代,需要从强化革命文化的政治引领作用,提升革命文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构建革命文化生态圈入手,破解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羁绊、教学困境、时代困境,筑牢学生的信仰之基、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

1.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资政育人功能,强化政治引领。“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4]革命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优秀理论成果、鲜明政治品格、高尚道德风范,是高校铸魂育人的文化源头。

一是加强党史国史和党性党风教育,牢牢把握高校学生的政治方向。文化的力量是贯穿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经络,深谙历史方知更替,以史为鉴、不忘初心。高校要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国史、优良传统、革命精神、革命道德教育,把学习党史、国史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紧密联系,不断强化革命文化的政治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5]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记载着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记载着不断吸取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从苏俄式革命道路转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艰难抉择;记载着一代代革命领导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光辉业绩;记载着战天斗地、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丰碑;也记载着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是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凡益之道、与时偕行。2020年,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带领人民为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进行的伟大斗争,再次证明新时代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引领和向导作用。挖掘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提供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武装学生、用深远的历史眼光昭示学生、用伟大的人生目标激励学生、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点亮青春,进一步引导高校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政治信仰、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锻造信仰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共产党宣言》的感召下,近代中国社会追求真理、立志变革的共产主义理想者和实践者,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所折服,用自己的生命表白、捍卫信仰,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他们对党的绝对忠诚,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为后继者照亮前进的路。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是应对挑战的强大精神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6]P80利己化和娱乐化的生活态度,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高校官微恶搞革命英烈,折射出这些学生文化信仰的迷失。近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的旗号,选择以革命历史为突破口公开宣扬“告别革命”,将党史、国史、军史描述成一部争权夺利的野心史、党内斗争史和人民苦难史,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否定历史文化,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严重违背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首要的历史要求,虚无民族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文化的肆意歪曲和无端否定,高校要坚决遏制在校园网传播歪曲“四史”的有害信息蔓延,按照“巩固红色地带,打压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的要求,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突出学校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强化教师和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阻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途径,“明辨那些攻击、歪曲、亵渎、丑化国家形象和社会风气的错误倾向,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 [7]P111,形成信念、引起共鸣,最终内敛成师生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优秀品质。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发挥革命精神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敢闯新路、百折不挠”的井冈山精神、“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两个善于、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等,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原动力,不断探寻新时代的革命精神,思考如何注意、解释、理解、接受革命文化的现代性气息,深化高校学生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增强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升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促进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增强课程理论深度、历史厚度和情感温度,使教学更有效率,不断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一要扎实课程学习,筑牢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根本的影响,教师要认真、扎实、积极备课,围绕“研究革命文化自信是什么、坚定革命文化自信为什么、提升革命文化自信怎么办”等问题,将革命文化教学内容与专题资政研究相结合,积累一批体现党史特点、具有真知灼见和增强育人效果的教学成果,概括出具有全球视野和开放通融的革命文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不断创新革命文化的课堂传播能力。

二要搭建革命文化的网络课程平台,广泛传播和弘扬革命文化。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时空性与高效便捷性,构建革命文化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介丰富革命文化的推广方式;在新闻平台、影音平台、社交平台上发布、转载与革命文化相关的文章与微视频,展示微党课优秀教案和课件,宣传新时代革命精神、优秀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以更高密度、更强力度,向更广的受众进行推送,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和师生的有效交流;寻找“课程思政”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触点”和“融点”,发挥“隐性思政”的功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

三要利用好社会课堂,让学生走入社会,多听、多看、多感。在“知道”“明道”“行道”中反哺“信道”。通过尽心知性的带领学生走访革命老区重温老区精神、参观革命圣地了解革命史实、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光辉事迹,体验在对象中直观自身的“痛感”,促进第一课堂的内容创新与第二课堂的日常实践有效衔接,使思政课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让学生“真懂”“真信”。

3.加快推进校园革命文化生态圈建设,坚持以文化人、强化文化担当。加强校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文化公益平台,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努力以文化为导向,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弘扬和传承中国革命文化,构建校园优秀文化生态圈。

一是促进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良性互动。以革命文化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自我革命,让政治话语不是纯意识形态式的简单解释与灌输,而是更好地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形成革命文化学术话语生态圈。例如,革命战斗的内涵是精武强能、练兵备战,可以通过宣讲战争中的大局意识、战略战术、战斗精神,激励学生认清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不断强化备战意识、培育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战斗精神,研究战胜困难的方法,锤炼高强的本领和过硬的素质。

二是积极推动革命文化的研究成果在校园落地生根。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校以主流价值导向驱动文化生产,不断通过优质内容传播扩大主流价值在高校的影响力。在校园内宣传革命文化最新成果,评选革命文化优秀成果,资助成果转化,实现与实践基地的有效对接,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形式、创新教育载体。例如,盘点2019年,我们经历了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积极开展弘扬革命文化系列活动,举办以“新时代、新青年、新作为”为主题的,五四运动100周年优秀征文比赛;开展建国70周年红色史迹摄影展、红色主题手绘海报展、革命主题数字化成果展和图片巡展,以及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欣赏等,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辈、弘扬革命精神、继承光荣传统、高扬爱国主义,用与此相关的最翔实可靠的史实材料、最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讲好这些党的革命故事,以飨全体师生。

三是发挥班级、学院、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传递党的好声音,宣传党的好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为革命文化找准定位,体现其当代价值,成为人们的重要关切,必须把高校学生的独立精神、自由意志与爱国主义、顾全大局的“崇高美”结合起来,将党的声音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合形式,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在学生党员、青马学生骨干、思政专业师生、校园媒体记者和学生理论社团骨干中,招募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和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城市社区,走进偏远乡村,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国情社情宣传、助力脱贫攻坚、爱国爱党教育、创新创业支持、劳动服务等,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央全会的要求,更好的为党、国家、和人民服好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更大、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王会民,王婧锐.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

[3] 全家悦.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 坚定政治信仰永葆初心,全家悦[N].光明日报,2019-04-08(5).

[4] 姜 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N].人民日报,2017-01-07(1).

[5]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人民日报,2013-07-14.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 鲁 君,杨文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加强学生品德修养的几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

[8] 张 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上一条:宇文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实践要求 下一条:彭蕾,尹洁:思政课要讲出科学理论的魅力

关闭